声色犬马 _声色犬马歌词_打一生肖_专业版99.32

  C?3;同学共创

  感性 · 知性 · 理性

  

  导 言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向来都把本体论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并列,视为哲学构成的基本板块。不唯如此,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哲学之为哲学,首先是因为它超越感觉和经验的局限,提供了世界终极本体的深层思索和探究。所以,哲学作为一种形上之思离不开本体论,历史上一切哲学体系都是在特定的本体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然而,就是这样一块犹如哲学基石般的本体论,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受到冷落声色犬马:一方面,本体论的内容贯穿于整个唯物论,并在世界物质统一性等原理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声色犬马;但是与此同时,它却丧失冠名权,在众多哲学辞典和教科书中都赫然昭示:“本体论是旧哲学术语词”。特别是在历经现代西方哲学中风行一时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潮流冲击过后,本体论问题在我国就变为仅为少数人关注的生僻领域,本体论的文章虽然发表不少,但一直未形成全国性的讨论热潮。我们注意到,最近,鉴于当下社会非理性主义的泛滥和由此带来的庸俗化、实利化、享乐化、权力化情绪躁动,有人提出重新研究本体论的性质及其重建问题。① 无疑,这个问题的提出,立意深邃,见解独到,但是事关本体论哲学模式的总体评价和定位,也还有一个是否重建本体论就能够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理智迷失问题。这些沉思和疑惑,都要求我们对本体论问题进行新的探索。

  

张奎良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哲学会名誉会长。

  三、本体论的实践根基

  首先感悟到世界的人本基础的并不是马克思,在马克思之前很久,许多先进的哲人就已经从实际生活中体味到人的本体地位和决定意义。哲学史上,人的学说源远流长,不乏众多首倡者,其中尤以费尔巴哈为最,马克思称他为“真正克服了旧哲学”,“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

  费尔巴哈是近代最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他使唯物主义从“敌视人的”、“片面的”、“纯粹”形态进入了人本的直观形态。对人的高度重视并把人确立为哲学研究的“最高的对象”,使费尔巴哈超越了他以前一切哲学家。费尔巴哈代表了工业文明初始时代人的觉醒,他对哲学发展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突破了先前从纯粹客体方面来理解人的传统框架,开辟了从人自身来理解人和历史的新格局。18世纪唯物主义并非没有意识到人,但他们认为“自然”和“原子”是世界的本体,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康德也十分重视人的理性和道德,但他把人的本真存在推向了永远不可认知的物自体和彼岸世界。赫格尔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识渊博的人物”,他在人类精神领域里曾经贡献了“无数的珍宝”,但他又最不了解人,把人的本性、生活和历史完全交给超人的“绝对精神”来主宰。只有费尔巴哈不借助外来的拐棍,真正从人自身来理解人。费尔巴哈认为,人之为人的根源和秘密在于人是一个“类”,所谓“类”就是指认的感情、意志、理性和爱,正是这种“内在、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①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构成人的内在本质。

  费尔巴哈从人自身来理解人的世界,这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费尔巴哈重视又不了解人,“承认存在的东西同时又不了解存在的东西”②,这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最大的弱点和弊病。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变革就是在扬弃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基础上对唯物主义的深化和升华,与此同时,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第二层次就在对世界人本基础进一步追问的答案中确立了。

  世界应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共同点,正是基于这一点,马克思才对费尔巴哈哲学做出了过高的评价。但是,人又何以为人呢?我们用什么样的观点去看待人呢?问题一深入到这里,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不同和差距立刻就显露出来了。费尔巴哈作为一个直观的唯物主义者,他看人和看待事物、现实、感性一样,“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③出发,看到的只是人给自己留下的直观表面映像,而人都在忙于衣食住行爱,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作为“类”存在的人。这种人彼此没有区别,甚至分辨不出男女,到处都是理性、感情、友谊和性爱,因而是极其抽象的自然人。恩格斯评述费尔巴哈说:“他紧紧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④其原因就在于:“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⑤这两种人的区别来自于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角,用感性直观来观察人只能看到抽象的一般人,而转换视角,用实践的观点来观察人就看到了活生生的现实人和历史人。对人和事物观察视角的转换是破解人的秘密的关键,能否用实践观点去看待人和人的世界就成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主要区别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1条就开宗明义,点出主题,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利己饿,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⑥直观唯物主义只注重观察事物和人的既成表象,运用的是只接受客体作用于自己感官的被动的观察方法。马克思则不同,他从主体出发,注重考擦既成事物和现实的原因。视角投向这里立即就可以发现,现实的事物和对象,其中包括作为对象的人并非无因之果,生就如此,它们都是实践铸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和实践生成了人,使人区别于动物,构成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人和属人的现实世界都与实践相关联,作为实践的对象、过程和结果。因此,只有从感性活动出发,以实践为基点,人和人的世界才能真正被认识和理解。

  费尔巴哈的缺点和局限性主要就来自于对实践的不理解上。马克思说:“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⑦就是说:“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还从来没有看到显示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⑧马克思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实践活动的至关重要和决定意义,他多次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⑨ 与此相对应,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也就自然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⑩了。对于人及人生存的自然界应该从感性活动来理解,而对于作为人的活动积淀的历史也应该这样来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从马克思对感性活动的高度重视和一贯强调来看,实践具有某种类似本体的意义。马克思自己曾说过一句名言:“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制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

  活动、感性活动、实践、实践活动是人超越生存本能的“自由自觉”和“有意识”活动的同义语,它不仅创生了人和人的世界,而且把马克思的现实人与费尔巴哈的抽象人区别开,成为对人的本体追问的进一步深层次的回答。马克思本体论的思维逻辑是:解释世界——改变世界;抽象人——现实人;感性直观——实践活动。费尔巴哈的直观人本主义作为起点,代表一极,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超越费尔巴哈的哲学飞跃,代表完成了另一极,它们彼此对应,相互衔接,体现了马克思本体论的思维进程和逻辑建构。世界的秘密在于人,人的秘密在于实践,这个结论虽然平常,道理也并不深奥,但却是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主要点和闪光点。

  四、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开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之先河,与现代西方哲学,其中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既一致,又超越,成为当代哲学的一大亮点,引起人们极大的关切。

  马克思哲学就其初衷和实质来说,与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相对立,是一种非本体论哲学。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又以崭新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回答了本体论关于人和世界本质的终极追问,实际上又是一种不是本体论的本体论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片面理解马克思对本体论的扬弃,既无视马克思对形上思维的超越性和合理性的继承,又把马克思对本体论的批判绝对化,演出了一场颇有声势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悲喜剧。传统本体论远离人的生活世界,从人之外的虚构本体中,寻求世界的终极本原和统一性,这种追求和努力在近代以前尚有一定的理由。但是到了现代,当科学发展,文化昌明,人类生活越来越目的化、直接化、现实化和尘世化的时候,本体论的构建就明显地落伍于时代,成为人们所不能容忍和必欲势弃的赘物。19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一方面从马克思哲学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同时也得益于时代带给自己的体悟,坚决彻底地发起了对本体论的总攻,同时又添补空白,推出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新思潮。早在19世纪中叶,现代存在主义的先驱者克尔恺郭尔在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时就指出,旧的本体论哲学颠倒主次,一味追求形上的终结和绝对,结果偏偏把人这个最重要的主题忘掉了。一百多年来,大多数现代哲学家都认为,哲学应当关注人自身,把人的生存、命运、价值、意义提到首位,而不应徒劳地沉湎于抽象本体世界的终极追问中。实证主义认为,探求形上的绝对既不可能,也没有意义。分析哲学干脆宣称,超越人类知识界限的万物始基和本原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假问题”。他们说,这类议论“完全没有内容”,无法对话,人们都“不懂你说的是什么”。实用主义注重行动和效果,反对浮夸和空谈,他们认为,世界的物质或精神本原问题,纯系形而上学,怎么说都对,永远争论不出什么结果。存在主义推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他们虽然并不排斥本体论的研究。而本体论哲学正是忽略了人的存在,把人变成由先在的本质或本原决定的存在物了,这恰恰是与存在主义的宗旨根本对立的。

  现代西方哲学的具体观点各不相同,但是在关注人的生存现实,批判旧哲学在人之外追问世界终极本体这一点上,则是共同的,也是与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方向相一致的,反映了现代人的自我觉醒和哲学从脱离人的抽象思辨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和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拒斥”符合时代潮流,标着着哲学主题、性质和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是哲学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必经路径。因此,“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具有进步意义,从主导方面来说,必须予以肯定。

  但是,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不具有任何绝对意义,它只是在极其有限的特定范围内,即只是针对近代思辨的形而上学,才是有益的和可行的。哲学就其本质和功能来说,离不开形而上学。哲学之为哲学,就是因为它保持了形而上学的清高本性,独具对现实世界进行沉思和玄想的能力和品格,哲学的批判性、反思性、超越性、前瞻性等都是由此衍生来的。全盘否定本体论就会剥夺哲学特有的把握世界的功能,哲学的深刻和崇高也就会丧失殆尽,今天广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辩证思维、主体性等哲学理念也就不可能产生和流传了。所以,应该否定的不是本体论的功能,而是它在人之外追求世界终极本体的思辨方式。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新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就首肯唯物主义这点来说,马克思也并未超脱本体论,只不过马克思不是把抽象的“物质”设定为世界的本原和终极,他所理解的“物”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物质”,即由人的实践活动而凝结成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又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罢了。实际上,现代西方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也回答了对世界本体的形上追问,而且在其强调人的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取向等基本问题,也接近或达到了马克思本体论的思想水准。只不过处于偏见,他们才对本体论采取过激的态度,一概予以拒斥,甚至否定唯物主义、否定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以至到最后像后现代主义那样,要从根本上取消哲学,这就越走越远,反映了现代西方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果。马克思的本体论正是以其实践哲学的理论创新和对形上思维理性的继承而超越现代西方哲学,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理论上,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开创了当代哲学的基本格局,为一切现代哲学流派提供了人学奠基。哲学永远需要形而上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形而上学,但是哲学对世界的沉思不能离开人,在人之外去揭示世界的始因。世界是人的世界,只有用实践的观点才能真正理解世界和人。马克思本体论的这些主要之点作为时代精神的积淀,已经成为哲学的共识。现在极少有人再去玄思世界的终极本原和始基问题,人们都把自己的视野转向人的生活世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巨大的感染力。一个半世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今天已经涌现出众多以马克思哲学当代形态自诩的前沿哲学,诸如人的哲学、价值哲学、发展哲学、文化哲学、生存哲学、生态哲学,等等。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当代的前沿哲学尽管形态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承袭了马克思的本体论模式:既破除了思辨形而上学所追求的终极和绝对,又都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的不同侧面来破解人和人的世界。这是当代哲学的主旋律,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将在今后长远的哲学发展中继续展现自己的风采和魅力。

  在实践上,马克思本体论的人本内核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把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追求作为政策目标来具体实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和使命。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哲学教科书只讲抽象的一元物质观,而对世界的人本基础和通过实践而人为存在的道理则避而不谈,以致最后见物不见人,谈人变色。表面看,这是在坚持物质一元论,并用标志客观实在的物质范畴回答了世界本原的终极追问。实际上这是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扭曲理解,是不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必然结果。现在历史已经翻过了一页,马克思以人为本和以实践为中心的本体论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早已被确认,而且在实践上也得到充分地贯彻和实施。当下中国各行各业都喊出“以人为本”的口号,党和政府也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教书育人,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正在实践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如何看待重建本体论的诉求?应该说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好的,是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人们信仰迷失,追逐声色犬马,暴露了思想上的浅薄化、空虚化、表面化、缺乏崇高的信念和向往,于是想到本体论中寻求出路。这个思路深沉,力求治本,确有新意,但也面临许多难题。试问,要建立什么样的本体论?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本体论归纳起来不外两类,一类是以抽象的物质或精神实体为本原的思辨形而上学,另一类就是马克思的以人和人的实践为中心的“不在场的”本体论。把这两类本体论区别开来的是人和实践。抛开人和实践而设定出来的一切本体论都包含有思辨构造世界的危险,这也是“解释世界”的旧哲学的通病,已经被马克思否定了。如果我们立足于现实,要在人及其实践中阐发世界的本真存在,那么这已经由马克思早已完成了。因此,重建某种新本体论的空间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建本体论?

  要看到,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他哲学革命变革的副产品,是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逻辑地引申出来的。马克思从未追逐超人的世界本体,也未去努力试图建立什么本体论体系,他的本体论思想不是直接的,只是体现为他的哲学革命变革的成果中蕴含着传统本体论对世界本体追问的回答,而这个回答又完全集中在马克思对人和世界的实践理解上。这个基本事实启示我们,本体论对马克思哲学来说是次要的,只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附属物,根本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这里我们之所以用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为题,探讨其当代意义,完全是为了证明马克思哲学的博大精深,指出马克思虽然破除了传统本体论,但并不存在本体论的缺环,相反,在马克思额实践哲学中我们可以找到他对感性世界存在结构的深层揭示,人及其实践活动就是现存世界的全部奥秘之所在。

  如果我们处于“改变世界”的良好愿望,对当下人及其感性活动指责颇多,那么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就不在于重建新的本体论,而应该从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寻求启示和灵感,在人及其素质的培养和教化上多下工夫。大概只有人的文化、科学、道德素质提高了,人在其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才可能防止和杜绝由于理智与信仰迷失所造成的人的行为沦落和素质的滑坡。

  倒是实践的深化和层次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说,他所主张的新唯物主义就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并批判费尔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这就是说,只有以人为本把实践活动作为根本尺度,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我们生存的世界。可是实践不是绝对的而是具体的,具体实践有肯定否定、正面负面之分,对实践也需要进行前提性的批判。同时实践也是动态的,并非永远停滞在一个水平,马克思生活的一个半世纪前的实践不同于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基因化的实践。不同的实践水平铸就了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人,当代的人与世界和马克思时代的人与世界相比,明显存在一个向心灵、理智倾斜的趋势,人与世界越来越为心灵和理智而生成和存在,世界的本体也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了。如果说费尔巴哈首先推出了人,马克思又推出了人的实践活动,那么今天,智能而不是体力、理念而不是经验,网络而无须亲历,将成为实践活动的主导。这种趋势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今的世界和人,铸就新的世界和新的人,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这正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研究的。

(全文完)

  “

  参考文献

声色犬马 _声色犬马歌词_打一生肖_专业版99.32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0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0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77 ~ 78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77 ~ 78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77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7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118 ~ 11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页。

  ”

声色犬马 _声色犬马歌词_打一生肖_专业版99.32

  本文摘抄自马克思哲学论坛文丛第二卷《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

(全文完)

  【欢迎投稿】

  短信:18501700463

  豆瓣:eray2014

  邮箱:w@c3space.org

作者头像
admin创始人

上一篇:人仰马翻 _人仰马翻图片_打一生肖_专业版99.32
下一篇:素车白马 _素车白马打一个动物_打一生肖_专业版99.32

相关推荐